同志家庭的亲子教养课题:《两个爸爸》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无关乎性别

你相信故事的力量吗?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故事能激励某些人,你会尽可能地分享出去吗?《两个爸爸》之所以会成书,便是以此为起点。

“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早年的错误资讯让性少数在成长过程,因自己的性倾向而备受折磨,更为了能“矫正”感到痛苦不堪。在青春岁月不停否定、压抑自我的陈子良就是其中一员,而现今年过半百的他,在《两个爸爸》里回望一路走来的种种曲折辛苦,也在关关难过关关过后,拥有了许多同志羡慕向往的生活。因此,也想透过本同志家庭自传来引起共鸣,帮助更多有类似经历的人。

“我们都是人,都会犯错,唯有不断省思自己内在的偏见和歧视,才能真正做到对别人的尊重。”

同志家庭的亲子教养课题:《两个爸爸》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无关乎性别 新学堂 图1张

《两个爸爸》是陈子良与陈海思铎构建同志家庭的故事,也是台美同志运动变迁的缩影。书中在娓娓道来他们两人的经历同时,也触及了不少值得深思的议题,自我认同、建立伴侣关系、同志间的家暴和疗愈、与家人出柜的心境变化、美国同志圈的种族歧视,以及代理孕母、育养小孩等,还有种种日常生活中的“微歧视”。

在如此丰富的内容中,子良与思铎对孩子的教养所下的功夫,尤其令人敬佩。有句话是“为母则强”,但如他们对性别平权的实践,“为‘家长’则强”才是最佳的形容,他们用开放的心态给予孩子尊重多元文化的成长环境,建立“爱上差异”的价值观,让孩子能自信地去面对外界的不友善,并自我化解。〈延伸阅读:两个妈妈|《非法母亲》以真实生命历程,纪录你我身边同志家庭的点滴故事

“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的平衡并不容易,可是人生与家庭,不就是一个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的旅程吗?”

同志家庭的亲子教养课题:《两个爸爸》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无关乎性别 新学堂 图2张

在《两个爸爸》中能看到同志家庭逐渐成长的真实样貌,更可以看见新的多元家庭解构意识。虽然书中是描写子良与思铎相遇后,建立家庭的心路历程,但读至他们成为新手家长的篇章时,发现在孩子的教养与彼此间关系的平衡调整,与任何有孩子的家庭并无不同,甚至他们会为了孩子努力地去沟通、诚实面对问题、理解对方并做调整,也试着在接纳中找到和解的方式。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子良也明白了“认清孩子不是‘我的’孩子,而是独立个体”,要懂尊重而不是逼着他们走一般社会标准或传统的路,让他们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延伸阅读:专访陈志恒心理师|当社会走向多元家庭型态时,孩子的教养问题该怎么迎击?

 

《两个爸爸》不只是同志家庭的故事,更是将多元差异的思索理念实践于日常的典范。希望透过此书能打开大众视野,理解人生本就百态,让偏见与歧视愈渐消弭。〈延伸阅读:同志共同收养通过!同家会黎璿萍谈同志家庭:“社工不用再叫伴侣离婚!”〉

同志家庭的亲子教养课题:《两个爸爸》他们的故事证明“爱”无关乎性别 新学堂 图3张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