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争难民数攀升,《五月的 35 日》直面纳粹迫害下的儿童难民议题 | 女神网

近年来在乌俄战争、以巴冲突等国际战事的影响下,难民人数不断攀升,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地缘政Z、战争难民等相关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电影《五月的 35 日》以孩童的纯真视角切入,深入探讨儿童难民主题,即将在 12 月 1 日上映。

真实回忆录改编,纳粹迫害下的童年逃亡记

国际战争难民数攀升,《五月的 35 日》直面纳粹迫害下的儿童难民议题 | 女神网 新学堂 图1张

电影《五月的 35 日》改编自鲁迪格.柏特莱姆(Rdiger Bertram)的同名小说《Der Pfad》(英译:The Path),与德国移民丽莎.菲特科所出版的回忆录《逃离庇里牛斯山脉》,融合了德国讽刺童书《5 月 35 日》的奇幻悬疑元素,阐述 1940 年至 1941 年间,犹太难民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不得不冒险从法国南部穿越庇里牛斯山,逃至西班牙的真实故事,并透过孩童的纯真视角,直面战争下的儿童难民议题。

丽莎菲特科与她的丈夫就曾在当地帮助许多人逃往西班牙,知名的犹太裔哲学家班雅明也曾经走过这条逃亡小径,但他最后却因无法出示法国当局核发的身分证明,而选择在加泰隆尼亚绝望自杀,这条横跨法国与西班牙的逃亡小径因而得名“瓦尔特.班雅明小径”。〈延伸阅读:史嘉蕾乔韩森领衔主演!《兔嘲男孩》:沐浴于男孩的天真与烂漫,轻抚历史既存的残酷悲痛

斥资上亿重返庇里牛斯山,回溯战乱下的苦难

国际战争难民数攀升,《五月的 35 日》直面纳粹迫害下的儿童难民议题 | 女神网 新学堂 图2张

导演托比亚斯.维曼为了重现当时逃亡的惊险与苦难,斥资上亿只为了回到庇里牛斯山的这条小径实景拍摄,并且融合了德国讽刺童书《5月35日》的奇幻悬疑元素,透过孩童的纯真视角,直面战争下的儿童难民议题,同时探讨了一个极具时事性的主题 — 战乱与和平。〈延伸阅读:【高畑勲影展】七年级生的感人回忆:细腻动画《萤火虫之墓》,无情战争下草民写实

导演表示:“重新回到这条小径拍摄,令人感到戒慎恐惧,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现在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做任何想做的事,但在纳粹时期的人们却不得不害怕死亡。”

为了实际呈现出这段史实,并留给后人警示,导演托比亚斯.维曼进一步表示:“我们希望这是一部能够吸引大众的电影,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 1941 年,我们也不希望他看起来像是陈旧的古装剧,因为这是一部鉴往知来的电影。”〈延伸阅读:烽火连天的禁忌年代:《俘虏》跨越性别与文化隔阂,用最原始的心态将不能说的情感细腻传递〉

 

 

电影除了阐述逃离的涵义,也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试图向观众表达出儿童难民的处境正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讯息。

 

“German Films为本片补助机构”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