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热情消失了吗?《先问,为什么?》发现为何而做,从岔路回到属于自己的路
▼
看着赛门.西奈克(Simon Sinek)在《先问,为什么?》的〈作者序〉所写下“为什么”(WHY)的概念起源,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几年前,那时的自己重叠了他的经历──对工作失去了热情,而感到痛苦万分。
19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佛罗伊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就提出了“倦怠”一词,其定义是因过度专注于某件事,累积压力所导致的情绪、精神和身体的疲劳状态。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2019 年,把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将其视为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当时的自己压根不知道何为“职业倦怠”,只觉得身体的能量耗尽了,没有面对工作的力气,开始人际冷漠,更可怕的是陷入了“自己毫无价值”的无力感之中。
在阅读《先问,为什么?》的过程中,没想到会如拨开迷雾般,意外地解开了那时之所以陷入困境的人生课题。
“我们常会在旅途中,不知不觉就忘了当初踏上这段旅程的原因。”
你觉得自己有“成功”的感觉吗?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汲汲营营就是想一尝成功的滋味,于是不停地加快脚步,拼了命想达到某些具体的目标。但随着有形的成就愈来愈高,一些微小但美好的事物也默默消逝了。
西奈克在书中讲述他在一个企业家齐聚的会议中,看见了预期之外的现象,这些企业家们,虽然公司的规模愈来愈大,也变得愈来愈成功,但他们却被功成名就后的孤寂缠绕,开始怀念过去没钱、奋斗的日子。〈延伸阅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拥有真正属于你的思想,才能认清自己本来应有的样子〉
到底是什么事情改变了呢?西奈克用自创的黄金圈理论分析,这些成功的企业家都很清楚自己的“做什么”,也很专精于“怎么做”,但他们却不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做。
西奈克也提及,我们常将“成功”与“成就”混为一谈,但事实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事,前者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感觉或心境,而后者是有形的成果。许多人会误以为只要达成很多成就,成功的感觉就会随之而来,但其实不然。
所以,无论成就大小,只要如同书中所讲:“没有人会为了砌墙而每天精神抖擞地来上工,我们每天兴奋地去工作,是因为我们在建造一座伟大的教堂。”唯有永远不忘自己“为什么”而做的人,才能在不小心走到岔路时,即时地回到自己的正确方向,持续前进。〈延伸阅读:存在的意义藏在自然界:《除了自己,成为不了别人》每个生命都只会成为与众不同的自己〉
“当你和别人竞争时,没有人会帮你的忙,但是当你是在和自己竞争时,每个人都愿意帮你一把。”
在工作职场上,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我们满脑子充斥着“要做得比别人更好”,好像只有不停地打败别人,才能走向康庄大道。但西奈克在书末留下的这句话,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战胜自己”的重要性。当我们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借由追寻“做什么”背后的“为什么”,不断挑战自我,才有机会感受“成功的感觉”。
除了战胜自己之外,此话也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所说的:“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时,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告诉我们只要抱持着凡事都从“为什么”开始的信念,也许无法比别人强,但总会找到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向“成功的感觉”迈进。〈延伸阅读:“喜欢黑暗的人,因为他们比谁都珍惜光”:伤口结痂以后,你不再是你,我也终于变成《别人》〉
任何组织皆是以人为本,《先问,为什么?》虽然是商业书,但谈论的概念对个人而言也是非常受用,这种商管心理化的新鲜感,着实让人意犹未尽。不妨现在就打开这本书,开始追寻你的“为什么”之旅。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