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不够?】摆脱无目的花钱的恶性循环!支艺桦用 20 年消费高手经验,分析市场演变与藏在绚丽外表下的陷阱
▼
双 11 刚过,紧接着百货周年庆、电商网站大特价随之而来,看着周遭不少人买的买、花的花、逛的逛,声称有多便宜就有多便宜、有多划算就有多划算。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们都知道,疯狂购物背后有许多看不见的层面,可能是为了弥补空虚、填满心里的不安感,假设没有购买囤物,就浑身不自在;也可能是为了买而买,觉得没有趁这次大肆买一波会很可惜、没抢到便宜。“不过,无论是哪种理由,大家都应该搞清楚消费前的‘先后顺序’!”有着 20 多年消费高手资历的支艺桦说。
拟定预算:多问、多听、多看、多要求试用
“所谓的先后顺序,是依照现实需求,衡量自己的消费能力,买到真正适合又不浪费的物品。”支艺桦说明,在每笔消费前,尤其是像这种容易“失控”的购物月,更应该拟定预算,在不影响生活、造成压力的情况下先规划好。〈延伸阅读:【购?不够?】从心理学探讨购物的本质 :我们是真的想买,还是只是想填补内在的不安?〉
而在选择丰富的今日,大家很习惯透过“比价”来买东西。支艺桦提醒:“便宜不见得不好,贵的也不见得有用。”除了控制预算、聪明比价之外,对于不熟悉的商品,以多问、多听、多看、多要求试用为准则,而不是一昧地被华丽的外在吸引。她分享,在购买新品牌或接触新的商品时,会去电与客服联系询问,透过专员的回复与专业,即可推敲商家对品牌的用心度。
购买前先厘清整体使用频率,避免囤物浪费
撇开心理因素,近几年疫情之下,不少人因为减少出门、外出的机会,也开始有“囤物”的习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用品,看到特价就一次买一堆,结果根本无法在有限期限用完,最后只好丢弃,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延伸阅读:【购?不够?】梳理的不仅仅是东西,更是人际关系。整理师于之琳:整理环境能够认识自己,让伤痛远离〉
支艺桦强调,确认物品的“使用频率”很重要。例如家中孩子都到外地读书了,就要自动减少家中生活用品的购买;或者,在添购新的衣服、单品之前,也要先想看看衣柜里是否已经有类似的,自己的做法是会先请店员帮忙留一天,回家确认后,再去电告知是否要购买,预防越买越多、衣柜爆炸,且大多都穿不到的囤积与浪费。
聪明的购物法则:存入购物车 / 思考判断
随着网络购物日趋便利,即便不出门,亦可轻松获得想要的东西,支艺桦提醒这也是一个容易使人“花大钱”的陷阱。
那么,该如何杜绝一发不可收拾的购物欲呢?支艺桦提出“退一步,救荷包”理论,先把想买的东西放入购物车,一方面可透过越加越多的金额提醒自己、预防超支,另一方面则可满足当下想要购买的欲望,有时先摆着,过几天等到“风头”过了、发现自己不需要,就不会想买了!
因应市场变动,理出适合自己的消费模式
自从近几十年电商市场蓬勃发展,大众的金钱观、消费模式,与以往有着明显的差异。支艺桦说,在 2000 年左右,消费者购物媒介不外乎是电视、广播、实体店家等等,当时大家在意的是“花钱买到什么样的牛肉”,意思就是“品牌核心”,例如冷气里的压缩机是哪国制造,能用多久、是否容易坏掉,属于较务实的考量。而自从 2006 年电商出现后,消费者学会比价,追求“快时尚”的质感、外观、个人喜好(品牌、口碑)也纷纷纳入考虑。〈延伸阅读:你是否也不再为某些商品买单?盘点 20 代、30代 、40代 悄悄转变的消费价值观〉
而受疫情影响的这几年,支艺桦发现大家的金钱观转为:不在意价格、不便宜不买的两个极端点。一个是因疫情受到限制,所以喜欢就买、不加以考虑,另一个是精打细算,倘若不划算绝对不拿出钱包。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抑或是环境使然,支艺桦提醒民众还是得学着自律,随着变动的市场理出适合自己的消费模式。
在以刺激购物为导向的 11 月,支艺桦更提醒隐藏背后的陷阱,像很便宜食物通常都是即期品、买越多赚越多、靠折扣可累积点数获得折价等促销手法,都要特别留意。此外,人在每个时期的欲望不太一样,透过购物厘清哪些是真的需要、哪些只是一时的欲望,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内在所需,做个健康聪明的消费高手!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