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的偏见:人不可能永远客观、理性,找到自己生活的平衡即可
▼
活在世界上,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理性一点、客观一点。许多人也会劝我们应该要三思而后行、多思考后再做决定。
但心理学研究却告诉我们,要达到客观、达到理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很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让我们了解到,人本来就是很主观的生物!
今天我要推荐的书籍是《图解认知偏误》,这本书的封面就写着“人类并不理性”,因此要我们“打破惯性偏见,建立强大思维”。
然而,人真的能够没有偏见吗?其实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只是“看见自己会有的某些偏见”,而不是“消除自己的所有偏见”。
偏见无所不在,小心谨慎也无法避免
这本书当中,有一个有趣的效应是“睡眠者效应”,里面提到的是,面对同样的消息,如果人们看到它是来自专家所言,会比起八卦杂志所言,更相信它是真的。
然而,经过 4 周之后,心理学家再重新调查这些受试者对这些消息的看法,结果发现,即便一开始是来自专家所言,而让这些大学生相信的消息,四周之后,它的可信度,居然掉到和八卦杂志的资讯差不多!
也就是说,即便我们一开始接触具有说服力的资讯,但是后续再接触其他资讯,也会让一开始接触到的资讯,渐渐地变得不那么可靠;反之,一开始不可靠的消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让人觉得较为可靠!〈延伸阅读:重新拿回人生掌控权:让自己有所选择,好好地享受生活发生的一切〉
我们只想看见我们想看见的消息
前一阵子,柬埔寨打工会被摘器官的谣言,一直在网络上流传。即便中国台湾事实查核中心指出,那些流传的影片,是来自俄罗斯的影片,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指出,去柬埔寨工作会被活摘器官,但谣言依然流传不止。
事实上,人们只相信自己想看见的事实,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书中就提到了“心境一致性效果”,里面指出,先以催眠让受试者变得开心或是难过之后,再让受试者阅读一个“每天都过得很开心的安德烈”的故事,或是一个“任何事情都不顺利的杰克”的故事。
在 24 小时之后,这些受试者回到实验室,试着把阅读过的故事写下来。
结果发现,心情开心的学生只想得起 45% 左右的难过内容,但心情不好的学生,却能想起 85% 的难过内容。
此外,心情变得难过的 8 名学生,比较能记得心情低落的杰克发生了什么事情,比较不记得每天过得开心的安德烈发生了什么事情;反之,心情开心的学生之中,只有 3 名记得心情低落的杰克发生了什么事情。〈延伸阅读:人生有多少限制是自己给的?踏出微不足道的第一步,发现凡事皆有可能〉
既然我们都活在假象里面,那就活在假象里吧!
虽然这样的结论,感觉非常地政Z不正确,但是我看了许多关于“认知偏误”的书籍之后,除了想告诉读者“可以试着小心避免一些认知偏误”之外,更想告诉读者“不用害怕活得太主观,因为这是无可避免的!”
人本来就是主观的生物,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被外在环境所影响。譬如看到超商商品摆放的位置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新闻头条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天气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当下的心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睡眠品质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灯光是黄X还是白色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列印纸是黄X还是白色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有太多太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了,无论是从意识层面,或是潜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还能怎么办呢?我们无论在睡梦中,或是醒着我们的决策都在受影响,而这些影响,有可能来自基因,有可能来自童年经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对每一件事情做到觉察。〈延伸阅读:害怕失去所以总是紧紧握住?给焦虑依附者:获得安全感的第一步,必须从自我深入的觉察开始〉
所以呢,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平衡,以及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苛责自己无法在所有事情都做到客观、理性,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