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生而为人,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作为凡人,需时时具备与脆弱抗衡的勇气。而当人们沈浸悲伤、痛苦时,会是什么样的信仰紧紧接住我们?又会是哪一种疗愈方式,为负面时点燃一抹希望之光?

从今年二月“五感疗愈”专题,走到本月“灵的疗愈”,我们知道“疗愈”并非眼前所见、耳朵所闻那样地单纯,而是包含更缜密、更复杂的一面,而其中,又以宗教为最常见的媒介之一。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暨真理大学宗教文化与资讯管理学教授分享:“在基督教里,‘疗愈’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一神主义: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赎

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愈心灵 图1张

依据历史发展脉络,基督教可分为三个主要派别: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台湾因宣教为殖民之时,故以新教为主,其中又以长老教会为大宗,而撇除异端,无论是哪种教派,皆以耶稣基督为唯一的救赎,虽然传入各地,多少会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但也不会与核心教义相违背。〈延伸阅读:【灵的疗愈】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蔡维民教授指出,基督教信仰强调人与上帝立约的关系,将“与主相连、与人相通”作为生命期许。换句话说,当我们快乐幸福时,有天父的慈爱伴随左右;当我们悲伤难过时,任何言语都无法用理性的方式解释时,透过耶稣的陪伴,使人们得以倚靠、交付,藉以胜过苦难,并以上帝的爱和温暖获得精神与力量,正是所谓的 ”Jesus is always beside you” 。

结合心理学,重新看待痛苦的源头

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愈心灵 图2张

而在《圣经》里,不乏可看到不少耶稣“医病赶鬼”的神迹,多为医治人们身体疾病或解除内在心灵的枷锁,正是蔡维民教授一开始所提及“疗愈”是基督教中的核心基础观点。

对此,他特别以《律法书》摩西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为例,当以色列人对上帝与摩西发怨言时,耶和华差毒蛇惩罚他们,导致许多人被咬伤、甚至死亡。于是,以色列人明白过错请摩西代为求情,上帝就请摩西造一条铜蛇挂在木竿上,让所有被蛇咬伤的人仰望他,即可获得医治。

蛇象征生命的痛苦,若想得到医治,就得仰望它,某种程度是在提醒我们必须抛开过去,重新面对那些带来苦痛的原因,全心全意把自己交付在宗教的疗愈上。蔡维民教授补充,理解痛苦的根源,并接受、解释它,正是心理学常见的治愈方式,也呼应了基督教与疗愈之间密切的关系连结。

透过灵修生活,创造自我疗愈能力

“内心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他必得见神。”当人很痛苦时,代表所有方法都用尽,才会如此悲伤无助,而神往往会在此时乍现,为人们带来希望的曙光,某种程度而言,有些类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命哲理,基督教则提倡可以运用“灵修”,来创造自我的疗愈力。

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愈心灵 图3张

由于蔡维民教授本身也是基督长老教会牧师,站在第一线位置,很常有机会在教会或其他场合,真实接触到正处人生逆流的信徒。他分享,“祷告”是一项柔软且给人安定的灵修方式,所有牧师、信徒共同为悲伤之人祷告,从中互动关怀或搭配音乐渲染,帮助我们把纠结的心打开;此外,亦可请受过陪谈训练的牧师诉说,找出痛苦的症结点,借由引导方式说出人生故事,在对他人解释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在疗愈自己:“原来我不需要那么悲伤,原来我只是杞人忧天。”〈延伸阅读:颂钵是什么?开启身心灵疗愈的重要管道:5 个运用颂钵梳理调平、穿透心灵的方法

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聂雅婷教授补充,每个世代的疗愈基础不太一样,比方在基督教被压迫的时代,由于传教困难,人们深知这种苦楚便会积极找寻出路,此时灵修的沈浸度就会越高;或者这几年疫情时代,不能面对面的情况下,利用传媒力量随时找到能转换心情的影片、Podcast 等等,让神的话语和故事安慰心灵。当然,实质上的关怀互动也很重要,当走入教会与信徒宣教分享,或透过“赞美操”、“诗歌咏唱”放松身心,追求与耶和华的结合,亦有助于提升脑内多巴胺。

启动宗教对话,用“爱”传递世人

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愈心灵 图4张

无论任何宗教,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终极真理,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符号,代表着最高层次的表现,宣教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分享,而不是生命的灌注。蔡维民教授提到 16 世纪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的论证:“越认识人才会越认识神,越认识神就能越认识自己。”指出信仰上帝并非成为非人类,而是让信仰把自己活得更像人,发挥 100% 的自己荣耀上帝,用这样的观念传递包容,达到宗教对话真正之目的,也能针对需求使社会更美好。

另外在基督教理念中,还有个很重要的方向——“爱”,耶稣打破规则传统,不分贫富贵贱给予世人真诚的爱,只要有能力爱人、爱自己,即可彰显信仰价值,所有的原则终将不会是唯一的标准,用最安心、最舒服的方式好好爱这个世界。〈延伸阅读:来份特别的疗愈系下午茶吧!“恩宠花园”为忙碌生活觅一处心灵绿洲

 

听着教授们的解说与分享,编辑忍不住问:“那么神会不会其实是我们自己呢?”蔡维民教授回应:“为什么不是呢?神不是在祂所创的的万物中映照祂的形象吗?”美国社会学家曾提出所谓的“镜中自我理论”,由于我们只能透过镜子看见自己,需要借由他人眼中的我、理解的我,慢慢建构出自我;同理,神也透过人们内心,建立他们所能理解的形象样貌,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神或是我,可能早已让我们于建构过程中获得疗愈,在无形中累积温暖、茁壮的内在。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