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今(2023)年二月,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圆寂,各界人士与众多信徒纷纷前往悼念,除了无限缅怀、感念大师外,大师一生秉持佛陀教法、谨守志业,用智慧之心为迷茫的我们指引方向,堪为佛教重要的典范之人。

回首过往大师弘法之经典、宣扬之教义、所言之语录,事实上皆与二字紧紧相扣——疗愈,而这个近几年常见于坊间的词汇,是如何与并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融合贯通呢?佛教的疗愈又可分为哪些层次呢?本次,就让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院长郭朝顺以学者的角度分析解释、引经据典,带领我们敞开心胸,认识学识之广的佛教世界。

缘起性空:万物形成皆有条件,没有所谓的亘古不变

拥有 2500 年以上历史,发迹于印度半岛的佛教,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演变,形成许多派别,又以三个主要分支: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藏传密乘佛教,再细分成各种宗派。“虽然教派众多,但基础是相同的,都是遵从最早的佛陀教法,而后再慢慢各自发展。”郭朝顺教授解释。

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愈心灵 图1张

若要探讨佛教疗愈观点,可先从纪载佛陀言行录的《阿含经》中提及的“缘起性空”理论谈起。郭朝顺教授说明,所谓缘起,指的是人世间所有事物,是具备很多条件组成的,既然如此,事物就不会有自己的不变性、永恒性与自主性。换言之,佛教认为没有不变的事物,只有不断变化的现象,如果太执着眼前的“真实性”,内心的结就难以解开。

对此,郭朝顺教授提出了一种说法,假设将痛苦比喻成内在的结,佛教的疗愈是,提供某个新的角度、说法来看待诠释:“结并非是死结,是有机会可以松开的。”指出佛教主张自我不是绝对且一成不变,万物皆会改变,即便也许会受伤,却也没有什么结能困住自己。〈延伸阅读:颂钵是什么?开启身心灵疗愈的重要管道:5 个运用颂钵梳理调平、穿透心灵的方法

实践佛教疗愈的过程——“三学增上”:戒定慧

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愈心灵 图2张

也因此,佛教疗愈走的是觉察与修行,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慢慢修练出得以自我疗愈的能力。郭朝顺教授解说,佛经中时常可听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提醒,人最大的敌人是“贪瞋痴”,需要靠“三学增上”的戒、定、慧加以持修,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戒”(持戒),表面上是规范,却是对自我的一种承诺:因为看到自己本身的烦恼,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愿用另一种行为改变自己,例如我们很习惯从本能出发,以“我”为中心,戒的目的便是跳出自我以维持团体平衡,获得事理圆融的理想境界;“定”(禅定),当我们愿意做出改变、深入修行,心念“由戒生定”,针对日常身心谨言慎行,建立三思而后行的专注力,在稳定的引导下,才可能海阔天空;“慧”(智慧),正因禅定有许多方法,若对真理没有通透理解,便无法达到真正的解脱,而“由定发慧”,就是从定的基础学习领悟后,了解生命意义与世界的道理。

通透“三好四给”,步入“佛教人间化”的愿景

由此可知,戒定慧是每个佛教行者最根本的勤修目标,同时,此三学也是“佛教人间化”的重要依据。郭朝顺教授说,大家常听到的“人间佛教”、“佛教人间化”,简单来说,就是要把佛陀对人间的开示教化落实于生活,提升佛法的体悟,增加我们所追求的平安幸福、快乐美好,实践后就能获得自由解脱。

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愈心灵 图3张

而星云大师过往也时常以显而易懂的语言弘扬人间佛教,也就是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现代化”。“其中,最广为人传的‘三好四给’,就是人间佛教常用来传递世人的道理。”郭朝顺教授补充,三好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对应日常身语意,为持戒之本质,由外而内地净化自己,以利他的角度为出发点;四给为: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人世间的我们皆凡夫俗子,希望能拥有信心、过着欢喜的生活以及面对生命的勇气,开拓人生的意义。〈延伸阅读:【灵的疗愈】内心越贫穷,越能遇见神。中国台湾宗教学会理事长蔡维民结合心理学诠释基督教疗愈,以灵修追求平静

换言之,没有人希望不快乐,所以我就应给人希望与欢喜,至于如何达到目标,则需要很多努力以及经验技巧,佛教强调当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即可达到目的。郭朝顺教授分享,如同星云大师曾经给予世人的帮助,即便只是一句话或安慰,却能让大家永存于心,就算我们仍是凡夫,但那个瞬间、刹那,依然真实得到疗愈,带来勇气、引导智慧的启发。因此大师的“给”,回应佛教强调的“利他”;大师强调佛陀是人不是神,修行最重要的是,能否拥有解脱的智慧,并用自身的力量来帮助他人。

理解根本源头接受真实的自己,避免恶习性轮回

缘起性空,没有变或不变。佛光大学佛教系院长郭朝顺分享佛法世界观,用通透眼光理解佛教疗愈 愈心灵 图4张

至于上述提及的“贪瞋痴”,指的是会危害人身心、障碍人们修行的三毒,与我们谈论的负面情绪之疗愈,有一定的关系。郭朝顺教授解说,佛教所见的负面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三毒涵盖的是更深、更根本的层面:

例如,当负面情绪来袭,并不表示此时的情绪代表我这个人,尽量别和负面合而为一,应学着抽离、加以观察,避免成为贪瞋痴之人。还有一点是,我们时常用个人本性、性格来合理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郭朝顺教授以星座举例,长久习性累积、坏习惯的养成,常被以“因为我是XX 星座,所以本来就是这样,我也没办法”加以认同,将外部理由作为根本理由,为过错找借口,无形中又离贪瞋痴更进一步,导致恶性循环、为人生带来困扰。〈延伸阅读:【Healing】所有疗愈都来自你的身体!颂钵音疗师 Ashley:“相信内在力量,答案往往就在我们心里。”

 

回到“缘起性空”,我们理解自我如同错综复杂的网交织而成,想摆脱并非易事!虽然如此,佛教给了大家另一个方向,即使时常受外在牵绊,但只要越了解自己习性,便可发现根本解决,就越能有机会摆脱苦痛,将困住自己的结打开,这段漫长的疗愈修行,过程缓慢需靠时间经营,祝福你我都能开启人生的幸福之道。

 

   特别声明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